English

“楚才晋用”随想

1998-05-25 来源:光明日报 韩玉琦 我有话说

偶翻成语词典,看到“楚才晋用”一则,引出了一翻感想。

“楚才晋用”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楚虽有才,但不善用之,致使许多人才跑到了晋国,为晋所用;晋国几次打败楚国,多是因这些人出谋划策。

“楚才晋用”形象地道明了人才之重要———战争胜负、国家安危均系于此。今天虽已不是昨日金戈铁马的时代,但人才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增强了。因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依赖性更大了。乃至人才问题已引起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才资本”一经提出,便成为热门话题。美、英、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每年都从发展中国家流入人才而由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为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楚才晋用”说明人才流动现象古已有之。而今,在交通、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交流日趋活跃的情况下,禁锢政策更难以奏效,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了。一个人才已不再单纯隶属于某一个单位、地区乃至某一个国家,他同时又可能是其它单位、地区或国家的潜在人才。也就是说,人才社会属性有了较充分的显现。在此情况下,要保住并努力扩大自己的人才资源,就须注重研究人才流动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这些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自己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方式。

现今常见的“楚才晋用”现象是国内的人才往国外跑,贫困地区的人才往富裕地区跑,效益差单位的人才往效益好的单位跑,或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加班为外单位做贡献等。由此造成了人才分布和经济效益上的“马太效应”———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人们往往单纯从人才追求个人经济收入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常说的话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实际上人才的流动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利益,更根本的是取决于人心。人心向之,人才趋之。人心的“高处”并不等同于经济收入的高处。三国时深谙人才之重要的曹操一心想使许庶为其所用,待许庶不可谓不优,但许庶却不为所动,从不为其出一谋;曹操对关羽更是恩爱有加,结果关羽却挂印封金而去。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仁人志士舍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投奔延安,解放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等,这些事例均可说明:人才的趋向在于人心的追求,而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是人心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如果我们对如今人才大量出走的单位和人才本人做一番调查也不难发现:这些单位往往是一些不重视发挥人才效益的单位,其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因而人心涣散;而离去者不仅是对个人经济收入不满,更多的则是出于对领导腐败无能、不讲民主,重用奴才无视人才,管理混乱等现实的不满,感到在这样的单位前途渺茫,难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所以,保护并扩大自己的人才资源的关键在于凝聚人心。对于相对贫穷的地区和单位而言,更须注意发扬我党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用爱国家爱集体为大家谋幸福的思想塑造人;用美好的前景感召人;用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激励人;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薰陶人;用严密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人;用契约化的用人方式约束人;用尽心尽力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赤诚去打动人。这样,即使目前不富,同样能够激励起人才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奋斗精神,进而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由穷变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